【記者洪碧涓臺南報導】有感於社會大眾對憂鬱症這疾病常有許多的誤解,最常聽見的迷思,就是「情緒低落難道也要看醫生嗎?」。事實上,健康的人雖然必定經歷過情緒的高低起伏,但不像一般的情緒低落,而憂鬱症是一種腦部疾病,除了持續且長期地影響人的情緒之外,整個人的思考方式、飲食、睡眠及對生活的樂趣感知都會受到持續而強烈的衝擊。對病人來說,身邊的親朋好友常常出於善意建議要積極樂觀,但這種建議往往更讓病人倍感壓力。雖然積極的態度對於抗擊憂鬱症有所幫助,但憂鬱症之所以危險正是因為其改變病人思考的方式,讓其陷入無法自拔的悲觀想法中;有些人甚至自責自己意志力不夠強才導致生病,這也是另一個常見的迷思。
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楊偉成指出,憂鬱症並非由於個人意志力不夠堅定導致的,它與腦部化學物質失衡、遺傳、環境因素及生活壓力等都有關聯。這些化學物質也和一個人的思考功能及意志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,許多人希望靠自己恢復健康,害怕醫療帶來副作用或依賴的問題。其實在生病的情境下,害怕自己變得更為軟弱是人之常情。
院方也呼籲,現代精神醫療包含藥物、心理治療、腦刺激療法(如經顱磁刺激)等,能有效改善症狀、縮短病程,減低憂鬱帶來的失能及自殺風險。幫助憂鬱症的病人,可以藉由提供實質的幫助,例如幫助他們就醫、提醒服藥、提供陪伴及生活上的協助,這些舉動都能讓他們感到自己並不孤單。
|